在信息爆炸、娱乐多元的今天,如何让承载厚重历史的党史馆吸引并打动Z世代青年,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。
传统的党史馆设计“展板+玻璃柜”静态陈列模式,已难以满足年轻人对参与感、社交性和沉浸式体验的需求。新时代的党史馆必须主动变革,将“互动体验”作为核心设计理念,通过科技赋能与叙事创新,搭建起连接百年党史与青春心灵的桥梁。

一、从“被动观看”到“主动参与”:重构党史馆参观逻辑
年轻一代是数字原住民,习惯于交互与反馈。党史馆需打破单向灌输,构建多维度的互动场景:
游戏化学习(Gamification):将党史知识融入趣味挑战。设计“红色密码破译”、“长征路线规划”等闯关游戏,观众通过触摸屏或手机小程序完成任务,获取积分或虚拟勋章。寓教于乐中,让知识记忆更深刻。
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:利用AR技术,让观众“化身”为历史人物,在手机屏幕上参与“中共一大”会议辩论,或“亲历”地下党员传递情报的惊险时刻。这种第一视角的代入感,能瞬间拉近与历史的心理距离。
共创式表达:设置“给2035年的自己写封信”、“我心中的党员榜样”等互动留言墙,结合数字屏幕实时展示观众心声。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感悟,变“接受教育”为“主动输出”,增强归属感。
二、拥抱前沿科技,打造党史馆沉浸奇观
科技是点燃年轻人兴趣的“火种”。党史馆适度运用轻量化数字技术,能营造震撼的感官体验:
轻量级VR/AR应用:无需昂贵头盔,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触发AR动画,让平面展板上的历史人物“活”起来讲述故事;或用简易VR盒子,提供几分钟的“飞越延安”、“见证开国大典”等短时沉浸体验,门槛低、传播快。
体感互动与光影艺术:设置体感装置,观众挥手即可“点亮”革命星火地图;利用投影 mapping 技术,将重要文献或历史影像动态投射在墙面、地面,形成可走入的光影长廊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
社交媒体友好型空间:设计具有美学价值的“打卡点”,如巨型党徽光影墙、可拼接的誓言互动装置等,鼓励观众拍照分享至社交平台,实现二次传播,扩大影响力。
三、党史馆讲好“青春版”党史故事
党史馆内容是根本。要挖掘党史中与当代青年精神共鸣的“青春叙事”:
聚焦青年英雄:重点呈现陈延年、陈乔年、雷锋、黄文秀等不同时代青年党员的奋斗故事,展现他们面对选择、困惑与牺牲时的真实情感,让同龄人看到理想的力量。
关联当下议题:探讨“百年前的‘内卷’与觉醒”、“革命者的爱情观”等话题,用现代语境解读历史,引发深度思考。
引入多元媒介:采用微纪录片、说唱音乐、动漫短片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呈现内容,让红色文化“潮”起来。
“圈粉”年轻一代,绝非迎合,而是真诚对话。新时代党史馆应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“互动实验室”,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路径,让年轻人在亲手“触摸”历史、亲身“参与”叙事的过程中,自然而然地理解信仰的重量,感受精神的光芒。当党史教育变得可玩、可感、可分享,红色基因的传承便拥有了最蓬勃的青春动能。